热点新闻
实践风采 | 寻傩
知道来处,找到归处。 ——题记
一门技艺、一个民俗、抑或是一种歌谣,都是一段历史,有声有色,形态各异。“从前的日色变得慢”,慢到一琢一磨,便是一生一世。这些被大多数人所忘却的历史,总有人在坚守,在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解,应是在看了纪录片《寻找手艺》之后。它用镜头记录了中国即将失传的无数手艺,和那些日渐老去的老手艺人。看过记录片后,我更加笃信,即使这个世界再嘈杂、喧嚣,也总有人在遥远的一方天地,平静地努力,用这份安静,感动着我们。
选修课上,孔老师讲中国古典舞蹈与审美鉴赏,提到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中国舞蹈“活化石”。来了兴致,搜集资料,发现赣傩最为著名。突然想到江西走一趟。或许也会是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于是借着暑期社会实践,组队,申报,立项,出发。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来到南方。以前来到南方或是为了比赛,或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去的是最热门的景点,人挤人的地方,总是有种莫名的吸引力。这次走到江南乡村,才算对南方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江西寻傩之旅,第一站便是乐安。
乐安傩舞在流坑村、东湖村、罗山村三个村庄最为著名。我们的寻傩便从这三处开始。
流坑被称为“千古第一村”,周边江岸古木参天,秀竹摇翠,山环水绕。漫步其中,便是一场与过去的完美邂逅。流坑有八大房,人口6000多,流坑的傩舞在族谱上明确记载,是北宋白须御史流坑人董敦逸出使辽国时带回。历史上流坑有八大傩班,每个房族有一个傩班,但如今只有一个傩舞团。听老人讲,上世纪四十年代,流坑曾发生瘟疫,傩神驱魔后,瘟疫就消失了。沿路走到傩舞戏台,台上正在表演钟馗扫台,伴着阵阵锣鼓声,一举一动,尽显傩文化底蕴。台下有几个三四岁的小孩子追逐打闹,几位村民闲谈。我们走进去,静静地坐在台下,生怕扰了这场景。演出结束后,才跑到后台去采访。表演的是位大叔,五十多岁,是新一班的傩舞演员,只学了几年而已。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重担使得村里的年轻人不得不放弃村里看似安逸的生活,去到城市打工。仍在传承傩舞的,是老一辈的表演者与五十多岁赋闲在家的初学者,传承与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去东湖村的那天,正赶上村里修谱,古老而安静的村庄在此刻显得热闹了很多。杨老先生拿面具给我们看时,双手捧着,生怕磕了碰了,太珍贵,太热爱,所以珍惜。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跳起傩舞时仍是生龙活虎、刚劲有力,这时的傩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祭祀祈福的功用了,而是关于传承、关于坚守。村里的傩舞演员大多家庭并不富裕,傩舞表演带来的收入尚且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古老的东湖傩舞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罗山的傩是武傩,村民曾先生表演时虎虎生风,颇有力道,兵器与空气摩擦发出呼呼的响声,颇有武侠小说里侠客的韵味。罗山村的山上还有座傩庙,曾先生告诉我们,村里的傩文化建筑在文革时期被毁的差不多了,这座傩庙在山上,比较隐蔽,所以逃过一劫。去傩庙的路大概绕村半周的样子,稻田里有在烈日下插秧的村民,村民们遇到会热情地打招呼,唠家常,民风淳朴。傩庙其实已经很破旧了,但仍有香,许是村民们仍会时不时地上山祈祷。
小时候总想,若自己是个南方姑娘该多好。江南水乡的柔情能绘出来朱墙绿瓦,雨水能点出烟雨楼阁,如今,傩舞这一非遗更是给它增添了另一重更为深远的文化底蕴。不止来源于烟雨楼阁、绿瓦红墙,更来自傩舞非遗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人的匠心坚守。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和江西傩戏学家钱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傩舞带我们横渡时间,只为相遇相知。百年前,敌人的摧毁让我们失去了圆明园,如今,傩舞非遗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正如曾先生说的:“总不能让傩舞在我们手里丢了“,如何去传承与保护,该是我们认真思索的了。
图文来源 | 兰州大学赴江西省南丰县追寻傩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